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谈笑间 CSCO-BC特别栏目︱刘强教授:海外留学十余载,为国报效无尽时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15 14:40:49  浏览量:835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迈入新世纪已二十载,医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仁心仁术、为国为民的医生。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也”。肿瘤瞭望与CSCO BC合作谈笑间系列专栏,与名医回望过去,品尝医学生涯的人生百味。本期特别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做客专栏,他,被医者前辈的品行触动而从医,不断挑战医学前沿,为绝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心系祖国,家人为他撑起十余年的坚强;更多的感情哽咽在喉,化为每个患者深深的问候;不断的追求更专业、更精准,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昭昭而立,中国乳腺领域必将腾飞。

 


第壹章:因缘际会,决心学医


 肿瘤瞭望 :非常感谢刘强教授座客谈笑间,您从89年到现在已有30余年的从医旅程,是什么让你选择了从医这条道路的?


刘强教授:说来话长,我从小就喜欢天文,向往做一个天文学家,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一直到高考前我还十分排斥当医生,主要是因为80年代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太难闻,让我觉得无法呼吸。意外的是,在高考结束之后到填志愿之前,连续生了几场病,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这份职业的看法,从而选择学医,可能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次是我在亲戚家,半夜肚子疼,恰好亲戚是医生,他看过后觉得是轻症,不用马上去医院,就让我吃了一些药,但吃过后还是疼,当时我就捂着肚子想:要是有个人能帮我解除病痛,我不知道得多感谢他。于是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挺有用的。另外一次是游泳导致外耳道疖肿,经常去耳鼻喉科清洗、换药。当时给我治疗那位医生前辈让我一生难忘,他特别敬业,也很有仁心。有一次我坐在门口等换药,瞧见他正为一位老农民伯伯看病,那时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老伯伯似乎刚干完农活,身上并不干净,而且鼻腔的脓液是比较脏的,他非常认真的给老伯伯清洗、治疗,十分专注。当时我在旁边看着看着,觉得十分感动,。正是他不分贵贱,不怕脏累,一心一意为病人治疗,无意中给我树立了一个很光辉的榜样。于是后来填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医生,一直走到现在。


刘强教授在湘雅医院工作期间


第贰章?:不断挑战医学前沿领域


肿瘤瞭望 :那您又是因何选择了乳腺领域呢?


刘强教授:其实我最初并未选择乳腺专业,我在湘雅医学院7年制读的胃肠外科硕士,毕业也就留在了湘雅医院胃肠外科,后来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念博士选的导师也是胃肠外科主任。当年国内普外科里的大手术、新技术往往都在肝胆和胃肠,而乳腺只是边缘领域,所以我一开始是选择的胃肠专业。国内当时一般还都是普外科的统一专科,而那时新加坡的普外科室已经深度细分,导师的科室是下胃肠外科即肠外科,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就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Peter Goh医生做的。


后来准备去美国进一步深造时,发现美国乳腺领域实在是太强了,乳腺癌的研究和临床,全面引领整个实体肿瘤领域发展。如2000年《NATURE》上的文章即提出乳腺癌是第一个可分子分型的实体肿瘤;1997年乳腺癌就已经发表了新辅助治疗保乳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在不少外科的实体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理念都是发源于此。美国乳腺癌发病率非常高,每8位女性就有1位会患上乳腺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每年十大肿瘤支出排行榜中,乳腺癌一直是NO.1,第二名一般是肺癌,但肺癌的经费仅为乳腺癌的一半,因此美国的乳腺领域非常强,让我彻底改变了乳腺是“边缘学科”的看法,它的治疗模式、理念等各方面都非常先进,而且我在普外科也有乳腺手术的经验,以后做回普外医生乳腺方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就在06年去美国的时候,就选择了乳腺领域,彻底扎根下来。


刘强教授新加坡留学期间留影


第叁章:学成归来,投身中国乳腺事业


肿瘤瞭望 :您一直在不断努力,留学新加坡,又赴美国,我们了解到您当年在美国已经有了优秀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那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返回祖国?


刘强教授:2006年底,我去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中心(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做博士后,工作、学习环境很好,成绩也还不错,导师在08年就把我升为讲师,还算比较稳定,但那时经常和国内的朋友、同事交流,感觉国内的乳腺领域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我在国外学了那么多东西,就总是觉着自己是不是可以回来做一些事情,把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回来,回报祖国的患者,这个念头萌生后就一直在心头萦绕。


当时宋尔卫教授已经回国发展了一段时间,做的非常出色,队伍在不断扩大。我们都属于同一个领域,背景、理念十分接近,一起聊研究课题、聊专科发展等很多事情的观念都非常一致。他知道我在国外,也了解我回国的念头,当他发出邀请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思考就答应了。于是2011年底我回国加入了中山二院乳腺中心团队。  


刘强教授美国工作时期留影


第肆章:特殊的礼物——谢谢您,刘教授


患者代表:我们患者非常感恩于刘教授对我们的治疗和关爱,他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我们患者都是非常关心教授,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他往往一坐门诊就忘记时间,上午的门诊总会持续看到下午两三点钟,有的时候甚至到三四点钟,我们患者都觉得蛮心疼的,年长一点的患者也会在诊室外面说“教授到现在都还没吃饭”、“这一整天下来,教授和他的学生连水都没得喝,估计一直要到下门诊以后了”,教授为我们做的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真的希望这么好的医生能够注意休息、像关心我们一样关心自己的身体。在这里,我代表患者们向您表示感谢,谢谢您,刘教授。


刘强教授:很感动,确实非常感动,我非常感谢我的患者能这么关心我。其实医生对病人好是天生的,医者父母心,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哪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病人好,是吧?能够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才是我们最大的成绩。就像我的一个病人,她最近旅游回来跟我说,她觉得18年前就已经必死无疑了,那时才39岁,但是现在依然愉快健康的活着,还越过越好。她的亲戚也跟我说我不只是救了她一个人,还救了她的家庭,甚至给她的整个家族都带来了希望。还有去年一个三阴乳腺癌脑转移这样非常晚期的患者,我们用自己的原创方案仅八个星期脑转移就完全消失,再现“卡特奇迹”,这样的成功例子还有不少。所以,我也常常在想,我们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真正帮到一些病人,是特别令人满足的。如今我也算回国后做了一点点小的贡献,觉得当医生还是蛮开心的。


肿瘤瞭望 :您和团队的努力给予了患者们更多受益,患者们也都亲切的叫您刘爸爸,经常有患者拿个小本本记十几条问题请教您。这些年来,您与患者的相处的原则是怎样的?


刘强教授:在美国的时候,我的导师带我们看门诊,他问患者最后一句话永远都是“Do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只有等到病人完全没有问题,这次门诊才算结束。当然国外医生有更充裕的时间为患者诊断病情,但不管怎样,我一直希望秉持着这份理念。因为患者得病后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们医疗知识匮乏,心理又焦虑,而网上搜索到的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不准确,甚至还存在误导性的信息。因此,我们给患者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不敢说百分之百做到时时刻刻对每个患者都很耐心,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在时间允许的范围下,去跟她们耐心的交流,尽量的解答她们的所有问题,这是我的原则。


肿瘤瞭望 :您与患者的互信互爱,让我们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温暖,这与您的救治理念和医疗技术密不可分。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理念?


刘强教授: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专业和精准。我国乳腺癌的治疗从过去的“一刀切”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综合诊治模式,甚至我们前不久刚刚成立了乳腺肿瘤医院,反映了乳腺这个学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乳腺癌手术越做越精细,我们尽量做保乳、重建等建设性的手术,减少破坏性的手术。两周前我门诊遇到一个29岁的女孩子,瘤体很小,却在当地医院把乳房刷一刀切掉了,她来就诊时帽子压的很低,戴着墨镜、口罩和围巾,全副武装,可以看出这一刀对她打击很大,心理非常压抑。乳腺癌的手术要非常精准,治疗要非常的专业。我中心保乳已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进入了个体化治疗时代,对每个患者都是量体裁衣式的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我们的口号是尽量给每一个患者争取最大的治愈机会,现在乳腺癌患者约60-70%可以实现彻底治愈,解决余下人群的复发是我们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因为患者一旦进入晚期,对身体、心理、家庭、经济等带来的负担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也有很多晚期患者在我中心一路走来,不知道换了多少次方案,一直在勇敢的坚持,甚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他们真的特别不容易,非常令人敬佩。我们每个人都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别人的生命,作为医生,更希望能够去延长生命、去拯救患者,这就是“医生”的意义所在。


第伍章:二十年领域发展,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成立,腾飞的开始


肿瘤瞭望 :回国这么久,对比下过去二十年国内乳腺癌的诊疗环境,有了怎样的改观?


刘强教授:在二十年前,各个行业与国外差距都很大,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缩小了我们差距。2000年,我在新加坡参加世界腹腔镜外科大会,当时达芬奇机器人闪亮登场,哇,好震撼!我还专门买了个摄像机拍摄回来给同事看,那时互联网不发达、出国也不容易,大家都觉得真是太先进了。现在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知识传递,国际大会最新的消息刚出来,国内马上就能看到媒体的一手信息,大家的理念也能迅速与国际接轨,这是之前难以想象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快速的知识传递带来了医学极大的发展。今天中国很多医学专业的临床水平已走在世界前沿,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最顶尖的创新部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加强原创研究,解决卡脖子的技术,不仅做Me too,还要做Me first、 Me best的研究、药物和治疗方案。前不久有个患者打电话给我,说她在我们医院对面租了一个月的房子方便看病,她从梅奥、UCLA等医疗中心看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回来我们这里治疗。我常常在想,将来有一天中国掌握了很多原创技术,让国外疗效不理想的乳腺癌患者来中国求医,那将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肿瘤瞭望 :前不久我们成立了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您作为副院长,对自己的医院以及团队有怎样的期许?


刘强教授:曾经,乳腺学科不受重视,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乳腺学科可以像肝胆、胃肠一样去做专科医院,给许多国内乳腺同行们带来了很大触动。乳腺学科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患者非常多,治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支持。我希望逸仙乳腺肿瘤医院能够带动中国乳腺专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专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中国的乳腺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与美国相比还有6~7%的差距,美国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90%,虽然存在人种、年龄等因素,但我中心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91.8%,不亚于美国任何一个中心。所以,我由衷希望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成立,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引子,推动中国乳腺癌整体诊疗水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陆章:奔向  更专业,更精准


肿瘤瞭望 :回顾您从事乳腺癌的十几年,展望未来更广阔的天空,您对自己有怎样回顾与总结?


刘强教授:我希望可以做到更专业、更精准。无论是我,还是整个行业,都应如此。在专业层面,我从胃肠到乳腺,从不专业到现在变得比较专业,未来会继续磨砺让自己更加专业。在精准层面,我们尽可能用到所有有用的治疗,也尽量减少不必要治疗,这样的精准和个体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好的疾病治疗效果,现在许多精准治疗的尝试已经走在路上,希望将来能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谈笑间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