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吴德沛教授,介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规范化诊治。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吴德沛教授 苏州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瞭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现状是什么?
吴德沛教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规范化治疗即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第一代伊马替尼和第二代的尼罗替尼、达沙替尼。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再是唯一的根治手段,而作为二线治疗。它仅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能长期有效控制疾病时。少数年轻患者可以考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多数患者推荐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瞭望》:如何做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化诊断?
吴德沛教授:诊断CML过去有血液学方法,如:外周血象、细胞分类、骨髓象,以及亚细胞水平的检查,如常规染色体检查,显带染色体检查,如G、R显带观察有无Ph染色体等。目前主要采用分子学手段,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除诊断外,更多的是观察CML治疗的疗效,并依据bcr/abl融合基因的残留状况来指导治疗。融合基因检测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慢性粒细胞联盟都在积极推进标准化的检测。所谓标准化即国内多家医院实验室采用同一标准,无论是标本采集、仪器、试剂、试验的方法、操作人员。检测结果也可以通过转化系数、实验室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来达到标准化。使不同医院、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都具有可比性,医生也可以通过参考检测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